XXXXXXXXX 色香味: 一帖良藥人人需要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一帖良藥人人需要

    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國與國之間,存在予盾、互相傷害、爭鬥、甚至打杖,都是起源於心裹的不平衡,也就是心病。
 心病之一:煩惱

    癥 狀:眼光無神,愁眉苦臉,四肢無力,心頭亂紛紛。
    辨 癥:因心頭打結影響思考及對外反應能力,宜分析病情因緣,逐漸打開心結。
    病 因:一部分的癡性在作用。由於知識及智慧不夠,而沒有能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藥 方:
    第一帖:確認煩惱具有痛苦、困擾及束縛的性質。
    第二帖:深思並確定心頭結百百種是哪一個結在作用,及其形成的來龍去脈。
    第三帖:煩惱的果及因確知之後,願意把排除煩惱當作目標,並努力去達成。
    第四帖:針對該煩惱結,若是對世間的真相不了解而引起煩惱,則宜加強了解世間真    相,    若是由於行為、語言、職業、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不當,則要嘗試做一些調整及改變。由於過去所造的業因還影響現在的身心活動,所以當前顯現有煩惱,這是自然的結果,因此,煩惱無路用(沒有用),要緊的是努力去凈化或轉化煩惱的因源,及減少或消除苦果。
    註意事項:1.排斥、耽溺或不正視煩惱,將更增加痛苦,宜先平心靜氣接納事2.分析煩惱的因緣時,切忌從外頭找主因,如得到「某人某事引起我的煩惱」之類的結論是錯誤,若自己內在無絲毫的煩惱病源(如無知、好惡之心、主宰欲等),則不可能產生煩惱的果。
心病之二:生氣
    癥 狀:氣往上沖,臉部及身體發熱,心跳加快,口喉幹燥,行動及說話急快,感覺不服氣、想反擊,有時手心發冷、全身發抖。
    辨 癥:無法接受事實,在心理上起排斥作用;在生理上火大、風大旺盛,水大枯幹。身體發熱是常態,發冷則是有壓抑的心理作用,才產生降溫的生理現象。
病 因:無知事情產生的自然性質。
藥 方:
    第一帖:專心觀察氣升(降)及消除的整個過程,或專心觀察熱的產生及消除的過程,或觀察呼吸的不平順直到平順,以上三種選擇一種當做註意觀察的對象,直至恢複心平氣和。心情恢複平靜時,有時只是把生氣伏住,不是真的消除,需要用心密切留意才能分辨出來。專心觀察的作用在使生氣在控制之下,而自然縮短氣惱,並加強對生氣的本質及現象的認知。
    第二帖:對人事物生氣是一種無知,因事情都按照它的性質及因緣而自然呈現,既然那?真實的呈現,在心理上還抗拒接受事實,起了排拒之心,動了肝火,而致使你自己的生理心理受害。生氣對於事情很少有助益,真正對事情有所助益的是把事情切實了解清楚。所以理解因緣法則,並提出對策會讓你逐漸減少生起瞋火的苦惱。
心病之三:緊張
    癥 狀:手腳慌亂,眼神不定,臉部肌肉緊繃,內心不寧。
    辨 癥:急於處理事情,使生理、心理都在緊繃狀態。
病 因:對境界太在意、放不下。
藥 方:
    第一帖:收心,專註於自己的呼吸,持續註意觀察每一次的「呼」與「吸」。視情況從數秒鐘至數分鐘。必要時,腹部用力呼氣,口發「嘶」聲,氣吐盡時放松肌肉,再慢慢吸氣,連續做幾次,以加強鎮定力量。
    第二帖:認真深入分析、觀察因緣及逐步消除對境界在意、執著及放不下,以減免受幹擾。
    註意事項:1.平時養成明覺能力及泰然的心境,有助於減弱臨事緊張。
    2.若緊急狀況,如攸關生死,則需一邊處理事情,一邊用藥。
心病之四:焦慮
癥 狀:擔心、憂慮,出汗、顫抖、心悸。
    辨 癥:個人的尊嚴(如工作的能力、性的恐懼)或自身的安全、健康受到威脅,意識到將會發生可怕的事,而產生持續性或偶發性的心理障礙。患者有時為焦慮所困擾而不自知。
    病 因:對生活的變動無法調適或對生命的續存有擔憂。
    藥 方:細心、耐心地觀察「呼吸」及其跟身體的互動變化,吸氣的時候觀察到吸入來的氣使腹部及胸部膨脹,註意到「膨脹、膨脹」,若肌肉略顯繃緊,註意到「繃緊、繃緊」;呼氣的時候觀察到腹部及胸部消去,註意到「消去、消去」,若肌肉呈現放松,註意到「放松、放松」,專心註意身體的細節變化。又觀察鼻孔氣息的長短、冷熱或觀察走路每一個動作細節的實況及變化,都有助於專註於現前,於現前事務很仔細、很務實,對非現前且永不存在於「現在」的事務產生的焦慮有消除的作用。
心病之五:自我意識熾盛
    癥 狀:心不平靜,主宰欲、表現欲旺盛,容易引起對立、沖突。
    辨 癥:想盡情表現或滿足自己的想法、做法,而聽不進或不采納別人的意見。表面看來,當時得到宰制的自在,但得到自他的傷害卻相對地增加。
    病 因:根深蒂固的虛妄自我強烈的活動。
藥 方:
    第一帖:觀察到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成形,而不顧因緣地為所欲為。
    第二帖:觀察「自我」的現身及消退,並觀察「自我」活動的種種不自在(如別人不贊同也不支持)及陷入苦境(如對立、沖突)。
    第三帖:意識到「自我」的現身就是不自在、痛苦的開始,「自我」有多大,不自在、痛苦就有多大,於「自我」生厭離,保持無「自我」的心態,才能對人對境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
心病之六:嫉妒
    癥 狀:不悅於他人之美德、善行、利益。
    辨 癥:1.起初,內心生起酸溜溜的感覺。
    2.再來,想排斥對方,把對方比下去。
    3.進一步,對對方不利的評價或貶抑;但無嫉妒人的不贊許,而顯露出嫉妒者的心性。
    病 因:內心想在他人心中占美好的樣貌,不願他人更好。
    藥 方:欣賞、贊賞別人的美德與善行(隨喜),也等於為自己的美德與善行鋪路
心病之七:吝嗇(=慳ㄑㄧㄢ)
    癥 狀:吝惜自己的所有物或觀念,不願意布施或分享。
    辨 癥:封閉自己。拒絕有求之人,或假裝自己沒有施物。
    病 因:貪戀自己的擁有物。不知貪吝是束縛、是病。
藥 方:布施。施舍一點點都有助於解放封閉。自樂不如同樂,自享不如共享。布施、分享當生能夠得到好名聲,未來得善果。
心病之八:多疑心
    癥 狀:懷疑他人的某些行動,特別是懷疑他人對自己不利。
    辨 癥:沒有自信,想太多,不確定,疑神疑鬼。
    病 因:對自己的作為沒有信心,對不確定的事情不與人交往、討論、查證,單憑自己胡思亂想。
    藥 方:做事確實、可靠;不留把柄給人;與人交往、互動,澄清疑點。
心病之九:懶惰(無精進)
    癥 狀:生命沒有活力,缺乏意誌力,懶散。
    辨 癥:表現畏縮、逃避、含糊、冷漠、不開朗、沒自信、沒幹勁、沒擔當、混日子。
    病 因:沒目標,沒有明確善惡觀念。
    藥 方:激勵自己:「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懶惰是「小惡」,是放逸、不精進,將一點一滴耗損自己已得的福報(善果)及功德。應振作起來,一點一滴地去除懶散,善果將會一點一滴地累積。
心病之十:無慚愧心
    癥 狀:說是非,散亂心,做下賤事、墮落事。
    辨 癥:做賤自己,不知上進,隨波逐流,敗壞家庭、人際關系。
    病 因:不明是非、善惡、因果。
藥 方:
    第一帖:放下防衛心,消除冷漠心,必能湧現慚愧心。慚:厭惡自己缺善,愧:恥於行惡。
    第二帖:保護世間,維護倫理(具慚愧),便能舍惡習善。
    第三帖:細膩觀察,作為防止微細的放逸,不偏離於道。
    第四帖:慚愧心能次第生起八正道,解脫貪、瞋、癡。
心病之十一:我慢
    癥 狀:生起比較、比賽、競爭、較量之心。
    辨 癥:較量俗物之多少、大小、長短、高低、黑白、快慢、好壞、利害,而亢奮或沮喪。
    病 因:不知道自己陷入於沒有助益自他心智成長之事。
    藥 方:不比較、不較量,依自己進度,不急不緩地前進。
    註意事項:人比人,氣死人。比較之後,輸了會攪動潛在的嫉妒,贏了會攪動潛在的傲慢。
心病之十二:愚癡
    癥 狀:不知真相或漠視真相、不知取舍、盲目、短視。
    辨 癥:混淆、混亂、籠統、不知因果、不明不白。
    病 因:沒有智慧與知識。
    藥 方:增加自己的智慧與知識。
    有智慧可知道煩惱的真相──斷混淆、籠統;
    知道煩惱的來龍去脈──斷因果錯亂;
    煩惱的滅絕──斷貪瞋癡;
    按部就班地消除貪瞋癡──斷錯路、冤枉路、迂回路;
    有知識可增加財富、增加處理俗事的能力──斷貧窮,斷盲點、盲從。
-----------------------------------------
 俗語說:「心病須要心藥醫」,以下就是一帖心藥良方:
無際大師心藥方

大師諭世人曰,幾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服我十味妙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一.好肚腸 一條   
    二.慈悲心 一片   
    三.溫柔 半兩 
    四.道理 三分   
    五.信行 要緊    
    六.中直 一塊
    七.孝順 十分    
    八.老實 一個    
    九.陰騭 全用
    十.方便 不拘多少
    此藥用寬心鍋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好候,用六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癒,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
    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成佛成祖,若能用其四、五味亦可滅罪延年,消災免患,各方俱不用,後悔無所補,雖有扁鵲來醫,所謂病在膏肓,亦難療,縱然祈天地,祝神明,惠徒然武(無),況此方不分主顧,不費葯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偈曰:此方?妙合天機;不用盧匣扁鵲醫,普勸善男與信女;急須對治莫狐疑。
    無際大師即唐朝希遷和尚,拜在六祖之青原行忍門下,時人尊曰石頭和尚,與馬祖蓋稱二師。
     以上資料來自:打開心眼看天下   http:blog.sina.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