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 色香味: 觀賞兼藥用蘆薈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觀賞兼藥用蘆薈


    蘆薈屬(學名:Aloe)通稱蘆薈,原產于地中海、非洲,為獨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考證的野生蘆薈品種300多種,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這種植物颇受大眾喜愛,主要因其易于栽種,是花葉兼備的觀賞植物。可食用的品種只有六種,而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蘆薈品種主要有:
庫拉索蘆薈,分布於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島,又名洋蘆薈、巴巴多斯蘆薈或翠葉蘆薈
好望角蘆薈 ,分布於非洲南部
元江蘆薈 等。
植株特點
    蘆薈葉片的特寫:蘆薈有短莖;葉常绿,肥厚多汁,邊緣疏生有刺,葉片長渐尖,長達15至40公分,厚有1.5公分,草绿色;夏秋開花,总状花序从叶从中抽出,高達60至90公分,其中花序長達20公分,上有疏离排列的黄色小花;蒴果种子多数,不同的品種之間的形状差異較大。

    中醫藥用:味苦性寒,清肝熱、通便、殺蟲;此外還用于頭痛、大便秘结、燒燙傷、癬瘡、痔、萎縮性鼻炎、肝炎、膽道結石、濕癬等。但眾多品種之中,只有數個品種可作食用或外用,其中藥用價值最佳的品種為翠葉蘆薈(Aloe Barbadensis,又名 Aloe Vera)。

    成份:蘆薈的葉片中含有超過二百種化合物,當中包括有20種礦物質、18種氨基酸、12種維生素及其他各種不同的養分,包括多種黏多醣、脂肪酸、蒽醌類及黃酮類化合物、糖、活性酶等。蒽醌類又名安特拉歸農綜合體(Anthraquinone complex),有消毒殺菌的功效,主要存在於汁液裡。
    蘆薈的表皮含有蘆薈素,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為蘆薈苷。蘆薈苷通常被認為是具有瀉下作用、被用潟藥的成分,但實際上蘆薈苷在人並體內與腦腸道菌群作用產生蘆薈大黄素,蘆薈大黄素通過刺激大場蠕動產生较强的瀉下作用、令服用者腹瀉,强烈的潟會誘發孕婦產生假性子宫收缩,嚴重且频繁的假性子宫收缩會誘發真的子宫收缩,從而有可能引起孕婦流產。因此蘆薈必須去皮食用。
     種植方法土质: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结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掺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温度:蘆薈怕寒冷。如果低于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温度為15℃~35℃,湿度為45%~85%。
水分: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样,需要水分,但最怕积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葉片萎缩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澆水:適時澆水是炎热夏季特别要注意的。蘆薈喜光耐熱,但在夏季温度高、降水少時也要防止乾旱,適當地澆水可獲得更高的產量。澆水不能過量,一般5~10天澆一次即可。到了秋季就要控澆水,可採取喷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較乾燥也没有關係,否則很容易爛根。
    陽光:秋冬季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注意盡量讓蘆薈多見陽光。室内盆栽蘆薈可以放到避風向陽的地方。如果温度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在早上9點以後,下午3點以前進行日曬。
    施肥:生長旺盛期土壤中養分不断被株體吸收,如不及時追肥就會影響蘆薈生長。有机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蘆薈生長受了影响後再施肥,這樣就来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過多,不要沾污葉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冲洗。
    鬆土:種植期间要加强管理,多鬆土除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採摘:種植三年左右的蘆薈就可採摘了。三年以上的葉子藥用價值更高。採葉時,一般要從植株下部開始,不要傷害植株,並盡量保持中體完整。因蘆薈葉中水分占96%以上。破损體中的汁液流出,對其营養是個損失。另外損的葉子也不易保存,還會影響其它葉片存放。

本篇資料來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